翡翠燒賣
朱自清曾經贊美道:“滋潤利落,決不膩齒膩舌,不但味道鮮美,顔色也靓麗悅目。”燒賣裏碧綠的顔色,透出蒸熟後薄如紙的面皮,猶如翡翠一般。輕輕地咬上一口,皮一點便破,吃到裏面由蝦仁、韭菜和雞蛋制成菜茸,爽口清潤。吃下去後嘴裏還充滿蝦仁的香味,真可謂齒頰留香。翡翠燒賣的口味有甜有鹹。甜的是揚州産的“梅嶺青菜”,取其葉斬成茸,以熟豬油、火腿末、綿白糖、食鹽拌和成餡。與其他各地鹹的米燒賣相比,別是一番滋味。我想女孩大多會和我一樣喜歡翡翠燒賣,名號賦予人想象空間,買相清新可人。擀成菊花邊狀的面皮包入青菜餡,形如石榴,底若錢幣,上端突露如蓬頭,點綴上少量火腿茸,色如翡翠,看著就令人愉悅。口味選擇性也多。
揚州面條
揚州面條的品种相当丰富,据有关的资料中记载,从清朝以后煨面、肥肠面、牛肉面、拉面、雪菜面、鸡蛋面、青菜面、饺面、炒面、干拌面等等。成都人费执御来扬州品尝了面条以后,赞不绝口,说道“扬郡面馆,美甲天下”,并作词一首:“扬州好,问鹤小楼前。入夏恰宜盘水妙,浸晨还喜过桥鲜。一箸值千钱。”以前国庆路头上的老字号乐今园面馆一到下午四点之后,去吃面条的人就络绎不色,在此面馆里,仍然可见大碗面,不过现在叫做煨面,远方来朋友时,我曾特意带他去尝了一回,吃得他赞口不绝,连声叫好。饺面是扬州的传统,说是饺面,其实并没有饺子,淮扬一带把小馄饨叫做淮饺,因此饺面就是馄饨面,是把面条与馄饨一锅煮了,再盛入同一碗中。干拌面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用好的酱油,加上猪油,不用汤,直接把下好的面条盛入碗中拌匀。下干拌面是要点技术的,面条不能太熟,否则吃到嘴里粘糊,也不能太生,太生了吃下肚去要不舒服。干拌面味道虽好,就是口感太干了,于是有的面摊的干拌面还会送上一碗菜汤,没有汤的时候,有人喜欢用一碗豆浆过口。冬日清晨的上班路上,吃上一碗这样的干拌面,一个上午都会觉得暖洋洋的。
黃橋燒餅
扬州的烧饼很不错。街上最常见的是黃橋燒餅,半个世纪前的那场大战使它一夜成名;还有擦酥烧饼,这种烧饼是以油酥面制作的,反复擀折、烘烤成熟后,酥脆而又层次在丰富,口味也多样,有糖馅、肉馅、干菜馅、苋菜馅、青菜馅、萝卜丝馅等等,不同的馅心形成了扬州烧饼的多种风味。许多地方的烧饼只是在早晨才有得供应,而在扬州,全天都可以买到烧饼,什么时候想吃都能吃到。
豆腐卷子與鍋貼
豆腐卷子與鍋貼是下午才上市的小吃。豆腐卷子也就是普通的卷子,卷上些豆腐丁子、葱花子、然后放在平锅里半油半水煎熟,那香气飘了一条街,吃在嘴里,咸、香、暄软,很能勾起人的食欲。锅贴与豆腐卷子的烹制方法差不多,也是用平锅半油半水地煎熟。锅贴就是油煎饺子,扬州的锅贴味道相当鲜美,尤其要数国庆路上的民族饭店的锅贴做得好,每天下午,特别是秋冬季的下午,去那儿喝着热滚滚的牛肉汤,吃着煎得脆嘣嘣、油滴滴的锅贴,可是逛街之后的一件快事。
油炸臭幹
油炸臭干是扬州的标志性小吃,在扬州的市区,你随处可以闻到一股并不难闻的臭气,这就是油炸臭干的气味。一块块小小方方的臭干被放在油中慢慢地炸得泡起来,松松脆脆的,剪开来,烧上用稀释了的酱油、辣椒酱做成的调料,搁些黄豆芽、香菜末,那味儿就甭提多鲜美了。扬州人说臭豆腐是生臭熟香,这一点你站在油炸臭干的摊子前面就一定会有很真切的体会。
辣湯和豆腐腦
糊辣湯和豆腐腦似乎是结对食物,许多卖豆腐脑的同时也卖糊辣汤。以前卖豆腐脑的总是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现在则是在街边摆一个小摊子,放上三四张小凳子招呼客人。卖酒酿的还是老样子,酒酿放在盆里用担子挑着或用自行车背着,并不吆喝,只是用两片竹板边走边敲。
粽子
粽子是季節性很強的小吃,每年要到端午節前後,賣粽子的才多起來。揚州的粽子做得很有自己的特點,主要是火候到家。《隨園食單》“揚州洪府粽子”雲:“洪府制粽,取頂高糯米,撿其完善長白者,去其半顆散碎者,淘之極熟,用大箬葉裹之,中放入火腿一大塊,封鍋悶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斷。食之滑膩、溫柔,肉與米化。”粽子的品種也不少,有鹹肉粽子、鮮肉粽子、赤豆粽子、蠶豆粽子、白糖粽子、花生粽子等等。包粽子是一項技術難度較大的工作,形狀有枕頭形,揚州人稱爲小腳粽子;錐形,揚州人稱爲三角粽子,不會包的人捏來捏去什麽形都出不來。
雞蛋煎餅
雞蛋煎餅既香且嫩。火烧也叫葱油火烧,油香酥脆,是扬州的传统小吃。雞蛋煎餅与火烧,在扬州的街头都是随处可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