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人满为患的照片曾招来对中國國內遊客窘境的嘲笑。但这不是中央帝国境内的孤立事件,中國游客已成香饽饽,超过美德成为最有生气的旅游消费者。全球旅游业要迎合,了解不同类型的中國游客尤为重要。 商务型。随着众多中國企业家想学习新技能并拓展海外业务,中國商务游客正增多。秦先生最近到紐約谈生意,失望地发现酒店菜单上没中文信息后,他只好穿过市区花高价吃了顿低档中餐。他本来很想在酒店喝上一杯,但蹩脚的英语让他觉得吃中餐最舒服。这类中國游客往往出手阔绰,为客户、亲朋购买名牌货。
學生型。中國海外留學生的消費支出正越來越多。在倫敦上學的上海學生凱爾說,他每月僅日常開銷就約5000美元。很多學校留意到中國海外有錢學生的崛起,都開設了語言課程。哈佛商學院等名校也是如此。雖然這可能砸了名校招牌,但絲毫沒影響中國人花巨資學習這些課程的熱情。
冒險型。年輕背包客或體育探險者是中國遊客中的新興一族。北京的潛水愛好者小範說,這樣的經曆比去普通旅遊目的地更具個性。背包客高先生說,越來越多中國人喜歡自助遊。就算最窮的自助遊客也願意花1500至3000美元購物。
單位型。單位組織的出國遊往往一石二鳥:既給領導和企業長臉,也趁機出國見見世面。由于不用支付日常開銷,這些遊客更舍得花錢。調查顯示,單位型遊客每人平均每次出遊花費6000至1萬美元。
“蝗虫”型。最后是声名狼藉的中國团队游客,5天走遍10座城市,从一个景點奔向另一个景點。强制购物是此类旅游的保留节目。
不論團體遊客還是尋找海外項目的老板,中國遊客樂意花錢,樂意花大錢。如今世界需要做的就是爲這群新生代遊客做好准備,或許就從“歡迎光臨”這句漢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