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個地方旅遊,總想帶回一些濃縮地方特色的旅遊紀念品作留念。但現實的情況也許是,這些紀念品都是某些“小商品基地”類似模子制造出來的初級工業産品,帶回家後常常被遺忘在角落,甚至很快成爲生活垃圾…… 新旅遊法實施以後,強制購物被明令禁止,人們慶幸再也不用買價高質廉的旅遊紀念品的同時,但買不到特色旅遊商品的困惑依然揮之不去。旅遊購物是旅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中國各大景區充斥著“大衆臉”的旅遊紀念品成爲制約旅遊業發展的軟肋。
旅遊紀念品淪爲“大衆臉”
中國最美小城凤凰13日拉开了第四届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的帷幕,向全球游客展示苗族特色的银饰和服饰产品。作为代表苗族文化精神的银饰服饰等纪念品,因其传统特色和纪念性,广受来鳳凰古城旅游的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不过,在凤凰景区满眼望去,仍能看到中國其他景区都熟悉的“大众脸”纪念品。
實際上,手镯、木梳、挂件、玉石以及T恤等,已成爲中國各大景區購物點的“標配”,遊客尋覓半天,也很難挑選到有創意、有特色的紀念禮品。這些似曾相識的小紀念品實際上反映了中國旅遊商品的“大問題”,即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紀念品的“紀念”特征在退化。
喜歡到處觀光的“驢友”王倩每到一地都要買點小紀念品,作爲體驗生活的見證。可是近幾年來,她不願意在景區購買紀念品了,“每個景區賣的東西都大同小異,品種一樣,就連産地都是一樣。”王倩對記者流露出了對旅遊紀念品高度同質化的失望。
记者从鳳凰古城的商铺了解到,大部分的旅游纪念品都是从义乌等小商品生产基地批发而来,很少有人真正用手工去制作纪念品。多数店主表示,“这主要是出于成本考虑”。
鳳凰古城一位服装店女老板告诉记者:“我们也出售手工制作的传统服饰,但由于价格较高,销量并不好,游客嫌贵不愿买,商户嫌卖不动不愿意销,从而使得景区大部分都是从外地批发商品。”
旅遊商品“變臉”需融合地域性和創意
在鳳凰古城举办的苗族银饰服饰文化节上,来自湖南、廣西、雲南和貴州四省区苗族聚居区的17支代表队,穿戴着各自最有特色的银饰服饰进行表演。文化节上展示的极具苗族特色的银质小饰品、小布兜、披肩等纪念品颇受游客的青睐,很多人都驻足观摩。
凤凰县委副书记、宣传部长时荣芬对记者表示:“凤凰向外推广苗族银饰服饰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当地传统的产品,来突破旅游商品日益严重的同质化瓶颈,以进一步体现鳳凰古城旅游的内涵,彰显鳳凰古城旅游的特色。”
長沙中國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马昕表示,世界著名景點的旅游纪念品深受中國游客追捧,而其中90%都是“中國制造”。相反在国内,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旅游纪念品许多都是类似模子做出来的塑料制品,这些商品显然不能被称作旅游纪念品,因为没有任何纪念价值。
“中國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民族、民俗特色。同樣是苗族,因爲氣候、物産不一樣,在海南的苗族和在湖南的苗族生産的紀念品就不一樣。設計者只要結合當地的曆史、文化等因素應該可以設計出萬花筒式的旅遊商品。”馬昕說。
有专家表示,要突出旅游纪念品的“地方性”,还必须保持旅游纪念品所传递文化信息的确切性,而目前旅游纪念品市场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纪念品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紊乱,比如在西北的许多景区景點游客还能买到蓝印花布这一极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此外,一些粗制滥造的纪念品也会让旅游者对中國文化产生误读。
旅遊紀念品市場“錢景”有待挖掘
今年10月1日生效的新旅遊法從法律層面上重拳治理“強制購物”等困擾旅遊行業多年的“頑疾”。如何從“強制掏錢”變爲吸引消費者“主動掏錢”,成爲旅遊商品生産者亟待解決的難題。
據世界旅遊組織預計,2015年中國將成爲全球第一大旅遊目的國,但旅遊業存在結構性不合理、旅遊收入分配明顯不均的弊端。在發達國家,旅遊購物要占到旅遊經濟的40%至60%,而在中國卻不足20%。在旅遊産業諸要素的經濟形態當中,旅遊購物仍然是制約中國旅遊業發展的軟肋。
实际上,中國游客一直被称之为“最舍得花钱的游客”。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国际游客在美國消费市场所占比例从17%下降到11%。与此相反,中國游客在美國消费则逆势上升,平均每个中國游客的消费额为6000美元,而世界其他国家游客平均消费额为4000美元。
武漢大学旅游市场营销系博士李晟表示,一方面现有的国内旅游纪念品市场由于同质化和假冒伪劣制品泛滥,难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另一方面旅游纪念品由于品种杂、更新快、生产规模小,令许多生产厂家不愿过多投入发展这一产业。要发展旅游纪念品产业,还需依靠政府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的支持,调动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旅遊紀念品是一個龐大的市場,但創意設計與市場銷售的嚴重脫節阻礙了它的發展。生産企業應該與景區點對點合作,有針對性地去開發設計旅遊商品,地方旅遊部門也應該加大對特色旅遊商品産業的支持,這樣才能全面挖掘出旅遊紀念品産業的潛力。”李晟說。